一、技術有國界
華為事件對中國來講未必不是好事,在當今精英階層所推崇的“國際合作”、“國際交流”如火如荼,仿佛世界真的就是“一體化”。但華為事件給了我們當頭一棒,在當今和平時期,讓我們清醒認識到,合作與競爭向來就是難解難分,而國家間的競爭仍然是社會發展的動力。
對于技術轉移界,圈內可能從一開始就是覺得技術是可以跨國轉移的,尤其是我國的技術轉移發展較西方國家晚,很多圈內學者就開始向西方尋求方向,借以指導國內的技術轉移發展。
但事實證明,真正的技術是無法靠“轉移”而來的,尤其是關系到民生、國防的真正的高科技技術,國外政府、公司是絕對不會轉讓出去的,相反還會進行技術封鎖。技術的研發在資本時代就是為了暴利壟斷,對國家政府來講技術就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,也是對外獲取高額利潤的工具。
我們要做的就是服務中國科技產業,讓更多的中國科技成果進行轉化,讓已經轉化的科技產品得到更多的資金、市場機會。這就需要我們技術轉移師們提供專業的服務,讓中國高科技產品更容易地走向全球,降低法律、財稅、金融方面的風險。
二、創新,唯有獨立自主
想當年清朝末年,眾多有識之士紛紛西學尋求救國之路,進行了不少的改革嘗試,一直到毛主席打江山新中國成立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,用鮮血換來的經驗告訴我們:中國人還是要走中國人自己的路!對于科技創新、技術轉移也是一樣的,國外的經驗與理論只適合國外,我們還是要摸索出來適合中國自己科技創新的路子。
這也是我們聯合會為什么進行本土化運作的原因,知識體系本土化,讓一直很難落地的“技術轉移”,真正貼地氣,不去盲目追求所謂的“高大上”,而是從中國科技企業的實際需求、專業服務市場的需求出發,研發出適合本土的知識-實踐體系。
三、爭做全球第一
不知從何開始,近幾年突然間中國綜合實力大增,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時代背景下,中國卻異軍突起,不但沒有像西方國家所預測的“奔潰論”,反而蓬勃發展、如日中天。民族自信心爆棚,國人在眾多領域均欲與世界各國競爭,似乎對中國來講,得不到第一就是失敗!要知道這是多么高的要求啊,放眼全球,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對自己的國家有這么高的要求。
也能夠從另外一方面來認識這種心態,是我們自清朝末年以來,由自卑、崇洋媚外到發憤圖強、自力更生一直到今天的揚眉吐氣、苦盡甘來,正是由于中國人的努力造就了今天的成就。
中國的技術轉移起步較晚,但通過自身的努力,相信會像中國各個科技產業作全球的領頭羊一樣,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。
四、中港全面融合
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深圳,就是以香港作為標桿,再往前數,近代香港曾作為國內精英名流避難的棲息地,可見廣東與香港的合作已經源遠流長了。雖然香港回歸已經很多年,但合作空間仍然十分巨大。由于廣東過于發達,香港很多想創業的企業家往往就止步在深圳、廣州,而對于北上似乎興趣不大。其實香港就代表著國際市場,廣東就代表著中國市場,粵港的合作模式、經驗、政策其實就是中國與國際合作的縮影,完全可以復制推廣到全國,而現在國家也確實在往這方面努力。
粵港澳大灣區,以廣州、深圳、香港、澳門為領頭羊,欲打造全球最大的創新灣區。如今的香港需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,利用好香港的專業服務優勢,比如法律、金融、財稅、教育、貿易等,向科技創新服務轉型。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,做好科技創新相關的服務業,充分利用好傳統的專業服務優勢,抓好大灣區的政策利好,與內地互相攜手、為中國復興而努力。
來源:UTTP技術轉移師聯合會 中國區事務總監 陳昱錕